阿里山林業鐵路 Google Earth飛覽KMZ
阿里山林業鐵路(官方簡稱阿里山林鐵,舊稱阿里山森林鐵路,又別稱阿里山鐵路、阿里山小火車)為臺灣仍在營運的高山林業鐵路系統,亦是臺灣第一個重要文化景觀。「阿里山森林鐵路」也是18處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之一。該鐵路乃是日治時代為了將阿里山林場產出之林木向外輸送而建設;林場砍伐業務結束後,客運與觀光成為該鐵路的主要功能。整個系統主要有一條起點自嘉義市嘉義車站、終點在嘉義縣阿里山鄉阿里山車站的主線,以及眾多遍佈阿里山山區的林場線所構成。
自從上次製作「貝爾尼納快車」,因其鐵道「為提升高度而繞圈」的工法而讓我想到家鄉竹崎獨立山的阿里山鐵路,自此,「阿里山林業鐵路」排入我的「虛擬旅程」的優先製作清冊中,但因為製作工期較長,中間我也應急插隊製作了幾件兩三天就可作好的快件,如濟州島、冰島、楚格峰、大峽谷國家公園、以及阿朗壹古道等。
當初「貝爾尼納快車」的鐵道路線KML,我是直接在Google Earth 上的「路線搜尋」選擇「鐵道」交通工具取得,但在台灣的「阿里山林業鐵路」並沒有如此資訊,我在官方的「地理圖資供應平台」也找不到林鐵的路線檔案。倒是我記起了我曾在2018年製作「阿里山街景導覽地圖」時,使用阿里山地區的鐵道街景圖製作了幾段的鐵道街景影片,仔細一查,Google的鐵道街景圖除了兩段無法通車的路段外(十字路車站至46號隧道北口以及眠月線),其餘路段全部都有,現在我也只好先以「鐵道街景圖」作為依據,在Google Earth 上一點一線的來描繪「阿里山林業鐵路」的路線了。
沒想到這個「鐵道尋跡」的過程,卻讓我陷入記憶的深處,我這一生所有與鐵道相關的記憶不斷的湧現,這次的「虛擬旅程」反倒變成了我的回憶之旅。
我生長在嘉義竹崎,自有記憶以來,在鐵道旁的農田中幫忙耕作看著阿里山火車經過就是日常的景像。我爸爸那時是負責竹崎地區的甘蔗委員,甘蔗收成期間,一輛輛滿載白甘蔗的牛車會經過我家後門與農田間的小路(現為復興路),駛往位在中正路西側的「新竹崎車站」(1982年拆除)集散場,再將白甘蔗搬上鐵道上的甘蔗車。所以曾經有一段時期,與台糖五分車同為762公釐軌距的阿里山火車,除了運材、客運外,同時也是台糖鐵道系統的一環。
「新竹崎車站」前的路段也是我與那時的女友(現在的老婆)經常在黃昏後約會的地方,那個時間點已沒班車了,我們有時會一人一軌拉手並行,或者看誰先下軌就輸了,我後來的平衡能力還蠻不錯的,或許是當時鍛練的成果也說不定,哈哈!
大約國小四年級吧?好像是遠東馬戲團到嘉義公園旁的體育場演出,我們全校師生一起搭上阿里山火車到嘉義北門車站,然後再列隊走去嘉義公園,記憶中這應該是我第一次搭阿里山火車。
嘉義與竹崎間有一條159 縣道,與鐵道時而並行時而交叉,我就讀省嘉中初中部,三年通勤上學期間,那少年不定又善變的心,為體驗各種交通方式,有一年搭公車、一年搭火車、一年騎脚踏車,騎脚踏車有時還會刻意騎經一段根本沒路的鐵道旁的小碎石上。這初中三年是我與阿里山火車最密切接觸的時期。
這回我從嘉義開始往阿里山方向描繪路線,一直到竹崎站時,就很納悶,似乎少了「一頭牛」?原來介於北門與鹿麻產之間的「灣橋車站」不見了,經查資料才知「灣橋車站」係在1986年就拆除了,近期還有復站的倡議。
我國小有位要好的同學,家住獨立山,好像是在國小四年級時從山上轉學到我們班上,我也常去他家,大多是搭火車去比較快,不然搭公車到松脚,還得爬很久的山路,多年未連絡,這一回「畫線」到獨立山時,竟然發現有個「阮ㄟ小吃店」地標,就在他的老家,「阮ㄟ」是我們叫他的綽號,這小吃店應該是他退休後返鄉開的,真是令人驚喜!
我有個嫂嫂家住交力坪,交力坪也是當時瑞里往返嘉義市的重要通道,高中時就有同學家住瑞里,年輕時我也常往瑞里跑,所以交力坪是蠻熟悉的一站。
奮起湖更是我常去的地方,因為當時的女友(現在的老婆)曾在奮起湖中和國小代課兩年,只要有時間而她也在山上時,我就會往山上跑。
這描繪路線的過程也並非很順利,雖然鐵道街景圖給了很大的助力,但沒有街景圖的部份,也只好多方參考不同的地圖。此外,我希望製作出以「火車圖示」移動的方式來呈現,這「火車圖示」也要會鑽山洞,才會比較逼真,所以我也需要描繪實際隧道的路線,這整個過程確實花費較多的時間。等路線及隧道繪製好了之後,後續的路線飛覽就是重點了。
這次飛覽我從縱覽全線的畫面開始,先以螺旋路線逆時針方向,繞經阿里山,從北側飛到起始點嘉義車站,然後以紅色火車圖示的移動,來模擬阿里山林鐵火車開往阿里山的過程,車經每一車站時,車站標示會放大顯示,車進入隧道則圖示會消失,出隧道再顯示,在獨立山的繞圈爬升路段,我則刻意放慢行車速度,車至沼平車站有三條支線,依水山線、祝山線、眠月線的順序,逐一飛覽,最後再回到縱覽全線的起始畫面。
虛擬旅遊除了Google Earth飛覽之外,還是得配合實境的街景圖補其不足,這一回又有鐵道街景的助力,所以我除了儘可能取得沿線的車站(無論現存或遺址)之外,鐵道沿線的特殊景點也納入,並且也截取幾張空拍環景的空中視角,來製作了這段「街景遊覽」:
阿里山林業鐵路 街景遊覽 (另行開啓新視窗)
在幾張空拍環景中,有一張是位在清水溪源頭的上空,環繞一圈可看到壯麗的大塔山、阿里山、以及至今仍未通車的屏遮那至二萬坪間的大塌方路段,很適合用環景自動播放的方式來慢慢瀏覽。
清水溪谷上方 空拍環景 (另行開啓新視窗)
還有一張空拍環景是位在獨立山上空,幾乎可以鳥瞰阿里山林鐵全線,我也試著利用自動播放的方式,來回瀏覽。
這沿著阿里山林鐵全線來回瀏覽的呈現方式委實不錯,只不過不能將路線套疊其上是其缺點,所以我也想到嚐試用 Google Earth 飛覽方式,模擬空拍環景將視點(相機拍照點)固定,只改變俯視角(tilt)及方向(heading)的方式,將飛覽時間設為與空拍環景自動播放的時間同樣的60秒,因為Google Earth可以將路線及車站點位標示其上,所以同時觀看兩者,就有著將路線套疊至空拍環景的效果。不過受限於兩種平台有不同的可視範圍(FOV),在Google Earth上我的考量是能將全線納入可視範圍,兩個視窗視角會有所不同,所以就當作路線參考圖層的概念即可。
獨立山上空 空拍全線 (另行開啓新視窗)
獨立山上空飛覽 阿里山林鐵全線 Google Earth K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