羅馬競技場


#羅馬競技場外部的 Google Earth 飛覽 KML

羅馬競技場(義大利語:Colosseo,英語:Colosseum,又譯作羅馬鬥獸場、羅馬大角鬥場、科洛西姆或哥羅塞姆;原名弗萊文圓形劇場,拉丁語:Anfiteatro Flavio / Amphitheatrvm falvvm)是古羅馬時期最大的圓形角鬥場,建於公元72年-82年間,現僅存遺蹟位於現今義大利羅馬市的中心。羅馬競技場是卵形的橢圓形劇場,也是目前最大的圓形劇場,使用材料包括洞石、凝灰岩及磚飾面的混凝土。

競技場這種建築形態起源於古希臘時期的劇場,例如埃庇道努劇場﹝Epidauros Theater,約西元前 330 年,設計師:皮力克雷托斯 Polykleitos the Younger﹞,當時的劇場都傍山而建,呈半圓形,觀眾席就在山坡上層層升起。但是到了古羅馬時期,人們開始利用拱券結構將觀眾席架起來,並將兩個半圓形的劇場對接起來,因此形成了所謂的圓形劇場﹝amphitheatrum﹞, 並且不再需要靠山而建了。而羅馬競技場就是羅馬帝國內規模最大的一個橢圓形角鬥場,它長軸 187 公尺,短軸 155 公尺,周長 527 公尺,中央為表演區,長軸 86 公尺,短軸 54 公尺,地面鋪上地板,外面圍著層層看臺。看臺約有 60 排,分為五個區,最下面前排是貴賓﹝如元老、長官、祭司等﹞區,第二區供貴族使用,第三區 是給富人使用的,第四區由普通公民使用,最後一區則是給底層婦女使用,全部是站席。在觀眾席上還有用懸索吊掛的天篷,這是用來遮陽的;而且天篷向中間傾 斜,便於通風。這些天篷由站在最上層柱廊的水手們像控制風帆那樣操控。

競技場的看臺用三層混凝土制 的筒形拱上,每層 80 個拱,形成三圈不同高度的環形券廊﹝即拱券支撐起來的走廊﹞,最上層則是 50 公尺高的實牆。看臺逐層向後退,形成階梯式坡度。每層的 80 個拱形成了 80 個開口,最上面兩層則有 80 個窗洞,觀眾們入場時就按照自己座位的編號,首先找到自己應從哪個底層拱門入場,然後再沿著樓梯找到自己所 在的區域,最後找到自己的位子。整個競技場最多可容納 5 萬人,卻因入場設計周到而不會出現擁堵混亂,這種入場的設計即使是今天的大型體育場依然沿用。

就像之前我在處理現代的體育場一樣,我也作了個環繞飛覽以及內部的環景飛覽,另外有鑒於競技場裡外有大量的由Google及遊客所拍的街景圖,我也利用Google Earth Web的簡報編輯工具,選取了30餘處的街景圖,製作成街景地圖,若您按下”簡報”,逐一按右箭頭前往下一張街景圖,將會有如自動播放的動畫片般,這也是一種動畫效果,大家不妨嚐試看看。


#羅馬競技場 內部的 Google Earth 飛覽 KML

#維基百科_羅馬競技場

#羅馬競技場街景地圖(Google Earth Web/App)

#羅馬競技場神秘地下室 義大利精品助修建重生|方念華|FOCUS全球新聞 20210629